中小企业生存困境是近年商界热衷讨论的话题,更有统计显示,中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率不到三年,让人不由陷入沉思。
对于在商海中打拼的企业主来说,要想为自身不佳的经营状况找出客观理由,很容易便可列出个“一二三”来。但很多因素并非企业自身可以马上着手解决的,倒不如转而向内审视,先扎实练好内功。
本刊在采访中接触了大量企业,有行业地位领先、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也不乏亏损甚至倒闭的失意者。尽管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所谓的成功蕴涵着很多偶然成分在其中,但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那些生存更为长久的企业,都带有某些相同的特质,并且是更为可控的因素。
雄心、团队建设、专注、危机感、敢于认错——这是我们认为非常关键的要素,尽管远远不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我们最终挑出了5家有代表性的大公司——阿里巴巴、联想、格力、华为、比亚迪,分别对应于这5个要素,看看它们如何将之发挥到极致,并不断滋养着公司的肌体。
或许有不少中小企业会认为,自身的规模远远无法跟这些大公司相提并论,它们的特质根本不具现实模仿性。但简单想一想,哪一家大公司不是从一个人几杆枪的状态走过来的呢?如今中小企业面对的困难,它们都曾经历过,甚至局势更严峻。这些特质更不是它们在忽然某一天就拥有的,是在一天天的商业实践中磨炼、积累而来,才成为习惯的。
阿里巴巴在十几年前成立时,除了“狂妄”的马云,大概没几个人真相信他“改变世界”的梦想,但如今都视之为切切实实影响了商业世界的庞然大物。格力电器刚成立不久,那时空调领域的老大春兰集团则认为市场空间已有限,转而多元化发展,很快被专注的前者超越。如今格力已迈入千亿规模,春兰则在苦苦挣扎。两相对比,不免令人唏嘘。已接近全球电信设备领域老大位置的华为,至今也不敢掉以轻心,始终警惕着“冬天”的到来,如履薄冰地活了下来??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摆在眼前,似乎很熟悉,毕竟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似乎又很陌生,因为它们身上那些突出的特质正是自己所缺乏的。其实,我们选取这些公司作为案例,并非意在鼓励每家中小企业都要以长成大公司为目标,而是因为它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现实考验,所体现出的特质更具现实意义。即便中小企业无心长大,也可以通过学习,变得“小而美”,尽可能活得更长久。
阿里巴巴:雄心无价
对于仍在为生存而挣扎的小公司来说,“改变世界”的梦想或许太过遥远。但阿里巴巴之所以能不断突破想象,就在于马云一直坚持超越商业层面的追求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从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开始,马云一直把这句口号挂在嘴边,并作为公司的使命。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马云在创业伊始也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不同的是,他并不想简单地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跑者,而是希望通过阿里巴巴改变中国的商业逻辑,打造新的商业生态环境。
乔布斯去世后,《华尔街日报》曾推出一篇题为《谁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报道,马云与扎克博格、贝索斯、孙正义共同入围。而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怀抱着这种“改变世界”的梦想。
对于仍在为生存而挣扎的中小公司来说,“改变世界”或许太过遥远。但正是这种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帮助阿里巴巴在困难时挺住了脊梁,在壮大之后又保持了清醒头脑和昂扬斗志。仅仅盯着赚钱的目标并不可耻,但的确因为有了梦想,人类才可能靠近伟大。
坚持的力量
“中国有很多工厂,它们有出色的生产能力,却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往哪里销售,一次金融危机来了就全垮了。”2012年,马云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如是说。而阿里巴巴第一次改变商业世界,就是让这些小工厂真正成为拥有自己销售渠道的企业;最简单的一招,则是“让诚信变成财富”。
道理貌似浅显,但在十三年前却不是一个容易讲的故事。彼时,阿里巴巴所服务的中小企业没有信息化体系,国内最热门的互联网概念是门户类网站,阿里巴巴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甚至马云也不知具体要怎么做。
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巴巴都是靠着马云的激情在支撑。“你们现在出去找工作,一个月4,000块钱工资很容易,但是你们会失去创业的乐趣。”马云对员工说,“跟着我只有500块钱,我们一起拿着大刀往前冲,人一多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番江湖气很重的话让阿里巴巴的创始团队死心塌地。同样受到感染的还有孙正义,决定投资2,000万美元,这笔资金让阿里巴巴在最困难的时期可以慢工出细活。“他(马云)讲故事的时候,双眼冒光,闪烁着渴望成功的梦想和激情。”孙正义后来说,投资阿里巴巴其实是投资马云。
随着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于2001年破裂,中国多家互联网企业面临困境。阿里巴巴也不例外,但是马云拒绝了资本方要求转型的压力,相反,他更极端地砍掉了当时占营收60%以上的集成业务,离开互联网的中心北京,回归中小企业重镇杭州。此后三年,阿里巴巴一直干着信息积累的免费“脏活”:一遍遍跟企业主讲述公司是干什么的、免费注册、人工编辑上传资料、委托信用机构进行第三方审核。
对于缺乏诚信体系、市场鱼目混珠的中小企业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国外采购商,作为信息对接平台的阿里巴巴逐渐体现出了价值。2003年,阿里巴巴对中小企业启动“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两种收费会员制度,隔年就实现每天100万元的利润额。“在积累了足够的用户数与影响力后,赚钱是很容易的。”马云一直如此强调。而很多互联网企业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创立伊始就纠结于如何盈利,往往迷失了方向。2012年,阿里巴巴的全球会员数超过5,000万,与中国的小企业数几乎相当。
给草根实现梦想的机会
相比于阿里巴巴拓展B2B业务的艰难探索,旗下C2C业务主体淘宝的诞生则顺利得多,eBay易趣当时已经培育起了这个市场,“非典”又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依靠着免费开店的策略,淘宝一年间就超越了市场份额绝对领先的eBay易趣。(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