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耸鹏城之端——记深圳京基集团董事长陈华

发布时间:2011-11-22 15:46 | 分类:品牌湛商 | 作者:品牌湛江


 

 

京基地产董事长陈华。

       共100层、高度达到441.8米!京基100大厦气势雄伟,高高耸立在鹏城之端。在这座号称深圳第一高楼的云顶上漫步,近可鸟瞰深圳,远可遥望香港。投资开发建设这座全球第八高楼的就是来自湛江的渔家子弟陈华。今年10月20日,记者与陈华相约在京基100之端。回望匆匆人生路,陈华称有太多的艰辛和记忆值得珍藏。特别是回想起策划“克林顿营销”的惊人之举,陈华更是心潮难平——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2002年5月23日10时,满头银发的克林顿来到深圳,神采奕奕地走上《2002深圳京基·WTO与中国经济》论坛主席台。克林顿激情演讲,滔滔不绝,现场掌声雷动。

       “克林顿营销”!这一超乎想象,异乎寻常的营销手法,惊骇了中国营销界,震撼了中国房地产界。这种史无前例的惊天大手笔,就出自陈华。这个哈佛大学营销课程典型教案,就源自京基。

       2002年春,京基碧海云天准备开盘。起初,策划人员拟邀请娱乐界的大腕做楼盘代言。但为了塑造碧海云天的尊贵地位,陈华大胆提出请克林顿。这个想法,太大胆了!与会人员相视一笑而过。但陈华却当机立断:“敢想就敢做,我们就请克林顿。”

陈华马上联系美国《商业周刊》。《商业周刊》回应:克林顿的档期安排不过来。但陈华并没有放弃,一直在联系、研究克林顿的档期,一直给克林顿办公室发传真,表达京基的诚意。

       过了半年,陈华突然接到美国《商业周刊》的来电,称克林顿5月份要来亚洲,可能有机会来深圳。陈华马上赶往香港,和《商业周刊》代表商谈相关事宜。几天后,陈华带回了一纸委托合同。

       克林顿终于来了!陈华成功了!京基成功了!克林顿营销一举惊天下!京基也因此名声大振。2005年,陈华的名字赫然出现在2005年中国胡润百富名人榜上,上榜资产为21亿元人民币。

 

深圳新地标,世界第8高楼,高达441.8米的京基100。 本报记者殷翊展 摄


       “成功源于比别人付出更多”

       1966年,陈华出生在吴川市吴阳镇蛤岭村,祖辈都靠捕鱼和务农为生,生活极其贫困。陈华在秧义小学读书时,连一条红领巾都卖不起。全班54位同学,就陈华没有红领巾。学校每次举行升旗仪式,陈华都不敢参加,只是躲在榕树下,偷偷地哭。姐姐陈金保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剪掉自己一件红衣服,给陈华手缝了一条红领巾。父亲陈培伦为了帮补家计,村里什么脏活都揽来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华从小就承担起与年龄不相称的重任,一有空就跟父母亲一起下地种田,赶海捕鱼,砍柴放牛。1976年,父亲陈培伦随船到吴阳海捕鱼,不幸被机器撞倒,鲜血直流,生命垂危。陈华和弟弟陈辉一路奔跑,把父亲抬回来。路上,大雨滂沱。看着父亲奄奄一息的样子,陈华抑制不住悲伤的心情,放声痛哭。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夜色苍茫,陈华孤身跑到虾爪岭,长跪在早年夭折的哥哥坟墓前失声痛哭:“哥哥,如果你还活着,我们就不会过得那么苦。”陈华在哥哥的坟墓前守了整整一夜。说不尽的愁肠,流不尽的苦水,陈华跪着起誓:“哥,你安息吧,我发誓要活出个样子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1984年,因为实在没钱交学费,高中还没有毕业的陈华便忍痛离开了学校。辍学在家的陈华四处托人找工作。不久,海南的亲戚邱叔突然传来消息,说昌江县有泥水工做。陈华听了之后高兴得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18岁的陈华与15岁的弟弟陈辉背上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借来的10元钱,毅然踏上前往海南的漫漫之路。

       出了家门之后,陈华马上就犯愁了:去海南的路该怎么走?陈华彷徨了,因为自己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呀。

       兄弟俩蹲在325国道吴阳段旁,足足等了3个多小时,才拦到一辆往海口的汽车。车至徐闻海安时,乘务员逐一提醒大家:下车买票转搭渡船过海口。陈华听后很害怕,自己实在不知如何过海。情急之中,陈华一再叮嘱弟弟:“下车时,我们跟紧同车的人,他们买票我们也跟着买票,他们上厕所我们也跟着上厕所。”随着人流,兄弟俩转车,登船,有惊无险地抵达海口。

       陈华兄弟匆匆赶路,抵达海南昌江县时已是深夜12点多,因从昌江县到石碌镇的汽车已停开,兄弟俩只好在县城留宿一晚。由于人地生疏,却不知到哪找旅店。问路人,却没有人听得懂“吴川普通话”。情急之下,陈华就用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大字:“叔叔、阿姨,请问旅馆怎么走?”后来终于有个好心人给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便宜的、一间房住十多个人的旅店。为了节省费用,陈华只开一个床位,兄弟俩轮流睡,轮流看守行李,一直到天亮。

第二天,兄弟俩兴冲冲地赶到石碌。邱叔见到兄弟俩大吃一惊:“泥水工给别人做去了。”陈华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苦笑着说:“我们既然来了,也不想这么快就回去,就到周围工地碰碰运气吧。”陈华便带着弟弟四处找工。

       一家由茂名籍老板开的石场正好缺人,兄弟俩顺利地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在工地的半年多时间里,兄弟俩打石头、搬水泥、推车子,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临近春节,陈华带着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00元血汗钱回到了家里。母亲看见又黑又瘦的兄弟俩回来,早已眼泪汪汪,泣不成声。

       500元全部用来还债,家里还是一贫如洗。

       1985年春节,姐姐陈金保似乎看透陈华的心事:“知道你想去深圳。我现给你借了20元路费——”陈华又惊又喜,感激地看着姐姐,半天说不出话来。怀揣20元,陈华再度出发,从湛江一路寻梦到深圳。

       初到深圳,因人生地不熟,陈华只好到老乡的建筑工地上搬水泥,提灰桶,做小工。那时,因没有户口,只能呆在石棉瓦搭的工棚里,不敢出门。如果出门一给派出所“逮”住就要“遣返”樟木头。半年时间里,陈华一直呆在工棚里等工开。一有活干,陈华就倍感珍惜。6月18日,陈华一鼓作气,连续搬了20包水泥,又渴又累。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步伐,挪到工棚厨房,舀起锅汤就喝。厨师惊呼:“汤还没煮开。”但陈华已喝了两大碗。事后,工友给陈华起了个绰号——“生汤”。

       当时,工地人多工少,一个月最多开工十多天,一天5元,一个月挣50到60元。工资只够吃饭,基本没余钱。连洗澡、洗头,都只能用洗衣粉。1985年7月,陈华借工友一辆“永久”单车去逛街,骑到深圳十字路口处,不慎冲了红灯。警察即扣下单车,并开出5元钱的罚单;且绕十字路口走3圈。陈华一边绕圈一边叫苦不迭:“5元钱,一天的工资呀!。

       呆在工棚没工开,怎么办?陈华发现住在上下铺的工友总是往外跑,到晚上才回来,行为怪异。陈华打听到他们是去“炒更”时,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偷偷跟着工友。工友从公交车前门上,陈华就偷偷从后门上。陈华终于发现了找工的秘笈:敲门找工!

       第二天,陈华早早起床,直奔黄贝岭,一家一户地敲门,但敲了一天,一没所获。第二、第三天,也是“颗粒无收。”陈华在黄贝岭徘徊,反复琢磨:因为上班时间,只有保姆在家,敲门时间不对。陈华将敲门改为中午或晚上。

       1986年12月16日,陈华早早赶到黄贝岭的贝岭居去敲门,且从一楼敲到七楼。敲到五楼的时候,有位戴眼镜的陈先生开门了,陈华问:‘家里需不需要装修?”

       陈先生很客气地说:“没有,你到上面去问一问吧!”陈华一直敲到7楼,折回路经五楼时,陈先生叫停陈华:“师傅,你过来一下。”

       “你工地里有没有水磨机?”陈华连声说“有,有,有。” 陈先生一听有水磨机,便爽快地给陈华写了一张字条,要陈华凭字条去找朱经理。

       陈华拿着纸条后,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希望天快点亮起来。

       天没亮,陈华就拿着纸条,走了几公里路,赶到见面的地点,去等朱经理。朱经理详细询问陈华在哪里做工,工程队在哪里。

      陈华拿过朱经理递来的厚厚一叠图纸,眼睛有点发潮:“好,我先看看吧。”朱经理说:“先回去,打出预算。预算出来后,我再去看看、考察你的施工能力。”陈华拿图纸回到工地,马上请施工队长帮忙打预算。工程总造价近10万元。朱经理接到陈华送来的预算方案后说:“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回来后,陈华赶紧找施工队长商量如何把这活接下来。施工队长早就听说了陈华的为人,爽快答应出面接待朱经理。过了两个星期,朱经理来到了工地实地考察。朱经理走后第二天,就通知中标了。签合同后,陈华立即组织人马开工。陈华买了一辆单车,自己去买材料。工程完工后,陈华赚了7000元。赚到第一桶金后,陈华马上坐车回蛤岭村,给父母添新衣,购新鞋,还旧债。

       陈华就这样从建筑队的小工做起,从扛水泥、搬钢筋做起,从挨家挨户找活干做起。陈华究竟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陈华现将“天道酬勤”四个大字高悬于办公室上方,抬头即见。陈华说 :“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比别人付出更多辛劳的人。”

 


文章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黄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