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集群做大是出路
吴川的白酒品牌梅鹿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老酒厂生产的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千元也难买,而新酒厂生产的梅鹿液一百多元/瓶,市场销路仍艰难拓展。为何同一个白酒品牌,市场认可度差别如此之大?梅鹿液,这个曾令吴川人为之骄傲的“金字招牌”面对新市场新形式,如何梅开二度?
“老瓶装新酒”遭遇市场尴尬
在邓岗总经理办公室的橱柜里,并排陈列着梅鹿液历代的产品,年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大部分为过去吴川酒厂生产的梅鹿液,而吴川酒业有限公司后来生产的新一代梅鹿液也置身其中。这些不同包装的白酒,共同见证了吴川白酒品牌的兴衰。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组织了不少人到茅台镇学习制酒技术,吴川市酒厂先后派出几批技术骨干到茅台学艺,回来后创仿结合,诞生了梅鹿液。梅鹿液与当时清远的飞霞液、顺德的凤城液合称“三液”,其中,酱香型梅鹿液最有名,1985年至1995年是梅鹿液最辉煌的时候,来自各地的订单不断,为扩大生产,该厂向职工和社会集资。
1996年以后,由于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最终面临倒闭。1999年,邓岗与其余五名酒厂的骨干一起承包酒厂经营,2003年酒厂破产后,又把梅鹿液这个商标一起买了过来,并另择新址建酒厂,取名为吴川市酒业有限公司。新酒厂和老酒厂可谓一脉相传,技术骨干和管理层都是国营酒厂的老职工,但是生产的梅鹿液却表现平平。坊间有一种说法:梅鹿液的勾兑秘方掌握在老酒厂厂长许钦贵手中,新的梅鹿液做不出原来的风味,质量也不如过去。对此,酒厂技术总监的王志坚给予了否认。王志坚1980年进入酒厂工作,是许钦贵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一直是梅鹿液的技术骨干,他说所谓的秘方,只是个人的勾兑风格不同,过去老酒厂生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浓郁,现在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淡,更符合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至于说到酒的质量,我们造酒的工艺、材料都和老酒厂的一样,就连窑泥,都是从老酒厂搬过来的。”随后,王志坚带记者参观了酒厂的存储室、地窑和分装车间。王志坚告诉记者,酒的生产周期1年,储存3年,勾兑再储存1年,从生产到出厂需要5年时间,新酒厂建成后,生产的第一批酒也是这两年才上市,产量不大,市场正逐步打开。面对新的时代和市场,老品牌梅鹿液也显得力不从心。邓岗表示,酒厂也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2008年,酒厂成立后开始在茂名和周边地区重新推广梅鹿液的品牌,但毕竟是新建的小企业,底子薄,步子要一步一步迈。
群雄混战酒业遭殃
欲探索重铸品牌之路,不妨先追究一下品牌没落的原因。
吴川的酒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据有关统计数据,全省具有国家酒类生产许可证的50多家,吴川占了16家。这样的产业规模,得益于当初梅鹿液的品牌带动。但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很难避免同行相欺的困境,比如电饭锅、塑料鞋,同样,在吴川有着悠久历史的白酒制造业,也未能幸免。当年,在梅鹿液品牌的带动下,吴川的一批小酒厂也迅速发展起来,高峰的时候个体酒厂高达51家,一时间,“吴川造”的低端白酒风靡全省。但是没过多久,这种风头急转直下,各家企业的酒开始滞销。为此,王志坚曾专门到广州进行市场调查,他发现,广州每个小卖部都有吴川的酒,“梅鹿”、“好鹿”、“奇鹿”、“飞鹿”…… 品牌不一。王志坚曾在一个店里对老板说:“你这不是正宗的吴川品牌。”店员说:“产地写着吴川,怎么不是正宗的?”数十家酒厂同城林立,分散经营,品牌多而不精,挤在一个细分市场短兵相接,打价格战、仿造、假冒品牌,最终的结果是拖垮整个吴川酒业。酒业龙头吴川市酒厂倒闭了,同时死去的还有一大批小作坊,据统计,目前吴川还有酒厂25家,其中具有国家制酒资质的企业16家,其余企业依附四川、安徽等酒企作贴牌生产。经过市场的淘洗,老品牌仅存“梅鹿液”、“满楼春”等。
舞起龙头做大集群
如今的吴川酒业,酒厂不少,却风光不再。
有一种现象值得人深思:新产的梅鹿液积极找买家,而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难求。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在作怪,但同时也说明,梅鹿液这个老品牌在群众中有着一种很深的情结。品牌已经在那里了,如何重塑品牌魅力,重振酒业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