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吴云英:见证雷州青年运河水利工程的奇迹

发布时间:2012-08-25 10:19 | 分类:品牌故事 | 作者:品牌湛江

工地热火朝天——水高一尺,坝高一丈

 

工地热火朝天——水高一尺,坝高一丈

 

 “红孩子班”全体成员,前排左一为吴云英

    1958年5月15日,一个惊世之举震撼湛江大地——中共湛江地委集湛江人民的愿望、智慧和力量,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世世代代饱受干旱折磨的湛江人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向大自然宣战,要拦腰斩断九洲江,建水库凿运河,改写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

    运河建设工程艰巨,湛江人将青春和热血投身运河建设事业。自带粮食、自带铺盖、自带工具、自筹资金,三年建设期间,他们无怨无悔地将青春奉献给那段历史,筑起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建起全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和4547公里分流配套渠道,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奇迹。当时年仅14岁的吴云英就参与并见证了这段历史……

    学习潘冬子,人小志气大

    在雷州青年运河的工地上,有一个“红孩子班”。这个班由7个小孩组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12岁。吴云英就是这个“孩子班”里的一朵小花。

    1958年,湛江地委作出兴建运河的决定。那一年,吴云英刚刚小学毕业。家乡人民奔走相告兴建运河的喜讯,整个雷州半岛一片欢腾。年幼的吴云英也为这一喜讯高兴不已。

    吴云英知道,修建运河意味着家乡有水了。一直以来,因为干旱,家乡人民只能靠天吃饭,十种九不收是常有的事。家里人起早贪黑,挑水浇田,却只能以薯充饥。旱灾年年有,遇上大旱天,乡亲们啃尽了树皮草根也难度荒。小小年纪的吴云英亲眼看见乡亲们深夜排着队到深不见底的井底“舀水”度日,也看到过乡亲们因为土地干旱无法耕种而忍饥受饿。她明白水对于乡亲,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有了水,家乡人民就能抵抗旱灾了;有了水,家乡人民就有条件搞生产了;有了水,家乡人民就不用挨饿了;有了水,就有机会解决家乡贫困落后的状态了。

    当年修建运河的任务艰巨,重任主要由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担负完成。吴云英年幼个子小,她虽然深知建设任务艰巨,但一心想为水利建设做贡献,所以她就求着村支部书记批准她参加运河建设。最初,支部书记认为她太小不让她去,她就整天吵来嚷去。“为什么过去小鬼能当八路军?为什么人小不能做大事?电影里的潘冬子还不是一样能打敌人?”吴云英理直气壮的“问”倒是把支部书记问住了,终于批准她去。带上10市斤粮食,告别父母,吴云英踏上了建设运河的征程。

    工地条件很艰苦,大家只能住在小小的茅草屋里,躺在茅草堆上。为了不延误工作,吴云英一直没有回家,尽管从工地步行回家仅需一小时。结束“第一战役”后,吴云英挤出时间回了一趟家。

    离家半年了,吴云英才第一次回家。平时她也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但是她离不开工地,她不能放下工作不顾。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看见吴云英晒黑了,但是她的身体健壮了。当老师的姐姐看见吴云英终于回家了,连连劝她回家继续学业。

    倔强的吴云英哪里愿意。在那个年代,乡亲需要运河水灌溉滋润田地,家乡需要运河水搞建设。多一分力量,运河建设就早一天完成。吴云英觉得自己肩负着建设家乡水利工程的责任,此时的她一心只想着为运河建设做贡献,如何愿意安坐教室?尽管6个月了才第一次回家,可她没在家里多待,当天就赶回工地。她卸下家里的木门,带到工地上当床。吴云英已经决心在运河工地安家了。

    仿照部队编制,日以继夜奋战

    吴云英刚到工地就发现,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三十万建设大军仿照部队编制,分班分工搞建设保进度。因此,像吴云英一样,因为年龄小或者年纪较大的劳动力受到排斥,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在一个班。

    吴云英是抱着奉献自我、建设家乡的愿望来的,别人不接受自己,她却坚决不服输。“别人不要的,都跟我来!”要强的吴云英把年纪小的和年纪较大的劳动力集合成了“罗城班”。

    班上的孩子都是吃过干旱苦头的,往年一闹干旱,他们就会捋起裤管到田里帮忙干活。打柴、放牛、拔草,吴云英在家就帮着父母干农活,她每天辛勤劳动,能为家里赚五个“工分”,而这仅仅是成人工分的一半。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可在工地上仍常常被大人们嘲讽。大人们看不起小孩子,说什么孩子们吃苦少,修好运河就是为这些孩子造福,可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吴云英不服气,立志好好干,一定不输给大人。可是“罗城班”的部分成员毕竟年幼,为了按时完成大部队的工作任务,这个特殊的团队采用了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的“战术”。

    工地建设按部设定工作要求,在“第一战役”期间,要求每人每天必须运五方土。“罗城班”人员每天都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有一次,劳动了一天,孩子们都累得走不动了,他们顾不上神佛之忌,直接钻进佛阖里睡着了。第二天起来,露在佛阖外面的下半身全被晨露打湿了。就是这样不分日夜地工作,“第一战役”结束时,吴云英所在的班竟以每人每天多运两方土的成绩超额完成任务。

    年少志气大,建设成绩佳。吴云英所在班出色的表现引起了领导关注。公社领导将年纪较大的老人们调离她的班队,剩下的7个小孩组成了“红孩子班”。领导经常到工地探望他们,每每给他们鼓劲,还通过广播宣传“红孩子班”的好作风,为大家树立了典范。领导为“红孩子班”送来了红旗,送来了先进的工具。有了先进的工具,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孩子们干劲大发,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在第二、第三“战役”中,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表现更为出色。

    为了不负党和领导的希望,为了能为家乡水利建设多做贡献,“红孩子班”的孩子们日以继夜地忘我奋战。一个春天的夜里,孩子们自点火堆,参加了夜战。那天夜里,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孩子们把他们唯一的汽油灯借给了大人。夜里没有灯看不见路,怎么工作呢?孩子们小脑瓜一转,竟抹黑捡了一大堆枯枝干叶,熊熊火堆的光芒真的比汽油灯还要明亮。

    夜深了,大伙都休息去了。工地上只剩下他们几个孩子。大队长来催休息,他们谁也不愿意走,最后支部书记只能下了集队回营休息的“命令”。可是,半个小时后,他们又悄悄跑了出来,这回连被铺都搬到工地上了。吴云英和大家偷偷摸摸地劳动到凌晨三点,就在工地上滚着睡着了。天还没亮时,他们又醒了,脸也不洗,拿起工具,又干起来。这时,工地的起床号还没有吹响。

    坚守运河50年,造福子孙后代

    采访中记者好奇地问吴云英:“你们住在工地,蚊子很多吧?”“不怕,不怕,蚊子多?我们人更多!”吴云英脸上焕发着光彩。“日吃工地,夜宿山岗。不怕北风吹,哪怕生活苦。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裳。山岗当床草当席,拿天当蚊帐。小雨当出汗,无雨拼命。”这就是他们当年的生活情景。

    比干劲、比风格、比思想、比贡献,你追我赶,吴云英在运河工地一干就是3年。3年来,她看见有人为运河建设牺牲了生命;她看见了大家不论严冬烈夏、雷电交加、狂风暴雨都坚守阵地;她见证了这项被誉为“人间奇迹”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全过程。青年运河建成后,吴云英同二十余位优秀标兵被留下继续在运河工作。

    五十多年来,吴云英是唯一一位仍然留守运河的人。她在这里认识她的爱人,在这里生养自己的一对儿女,在这里和老伴一起退休,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从前运河建设的景象,我记忆犹新啊,冲锋号一吹,我们不分日夜地工作。没有什么物质奖励的,最多就是奖给我们一件文化衫。那是精神奖励啊,精神奖励是无价的。”吴云英眼中闪亮着她对青年运河的热爱,她的一生和青年运河都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已经退休了,我要好好锻炼身体,我还要看着我们的青年运河继续造福我们的子子孙孙。”

    吴云英说,她很爱很爱青年运河,因为它改变了我们雷州半岛人民贫穷落后的命运。由于非法抽沙等原因,青年运河曾被破坏的消息使吴云英很难过。她希望青年运河能一直保持活力,继续造福湛江人民。“从前,我们的青年运河主要是为农业灌溉做贡献,现在,它要为湛江的工业发展做贡献了。我希望青年运河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文章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 卢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