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州邦塘古村落被绿荫环抱。记者张锋锋 摄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各种文物古迹众多,古村落资源比较丰富,在粤西地区甚至全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完全有条件与广府古民居、客家古民居、潮汕古民居、开平碉楼侨乡民居,并列成为广东古村落的突出代表。如今保存下来的古村落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古村落是湛江文化的“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古村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躲在深闺人未识”。地方财政困难,单靠政府的投入难以维护这些历史建筑。由于村民缺乏保护意识和知识,没有通过系统规划凸现古村价值,存在拆旧建新,拆真建伪现象。
雷州半岛古村落面临的尴尬现状与挑战让驻湛省政协委员痛心疾首。近日,前往参加省政协会议的刘忠芳委员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强雷州半岛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建议》,呼吁全省在古村落保护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帮助,给雷州半岛古村落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保护伞”。
现状:湛江古村落多是“自生自灭”
湛江市古村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古村落的历史年代大部分属于宋朝以后,以明清代的古村落为多,区域分布的古村落以雷州为最多,达15个。从民居院落的庭院、水井到属于公共生活空间的古戏台、宗祠,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传统社会生活网络。每个古村落数百年来人才辈出,至今仍比较充分地保留着重视宗亲的民间传统,形成了以耕读传家为特色的名人文化。
目前,历史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雷州半岛古村落共有42处,其中雷州市15处,遂溪县13处,徐闻县9处,廉江市2处,麻章区2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处。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于2009年就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但是,雷州半岛的古村落目前除雷州市龙门镇潮溪村、白沙镇邦塘村和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镇津前村,由于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曾进行过规划和修整外,其他40处古村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刘忠芳委员说:有关部门对全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未能作出全面的科学发展规划,未能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综合保护利用的工作网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缺少保护的资金,加上一些村民组织和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够,大多数古村落正遭受到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古村落的原生态道路和桥梁的保存环境也受到破坏。一些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求洋求新,对建筑的自发整修行为所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也割断了古村落传统风貌的延续。

雷州莫式宗祠。 记者 张锋锋 摄
心声:古村落是雷州半岛的珍宝
“我喜欢旅游,喜欢历史的痕迹,湛江有着许多被人遗忘的历史痕迹,除了市区里法国殖民色彩的建筑,在雷州半岛还有着那些幽静悠远的古村落。”张先生是地道的自驾爱好者,只要有假期,总要邀上朋友四处走走,可因工作原因,他只能在湛江市内寻找“自驾游”的乐趣。
“举个例子,在雷州市白沙镇,有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村落里有碉楼和成片的古民居,那座碉楼建于1921年,高约15米,是当年的富户建设起来用于防匪的。那里的村民很淳朴,那条村子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600多年的历史,湛江怎么能不把这些古村楼保护好呢?”张先生凝重地说,“这是湛江人民,是雷州半岛,也是广东省的历史,对于这种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落,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这将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珍宝!”
建议:成线成片合理有序开发
刘忠芳说,雷州半岛古村落是历史的产物,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珍贵的民族资源。要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古村落保护的宣传,提高地方政府、村民组织和村民对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从历史传承、文化沉淀的高度正确认识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以长远发展的眼光依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要科学制定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古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原生态的关系,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把分散于不同乡镇的点状分布的古村落串成线、连成片,形成古村落群,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打造雷州半岛古村落文化旅游线路,及影视、摄影、绘画、文学等艺术创作基地。积极推进雷州半岛古村落的人文社科研究,充分挖掘、展现雷州半岛文化深厚的底蕴,充实和丰富广东岭南文化。(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