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石狗雕刻艺术的造型特点与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9-02-19 13:41 | 分类:品牌文旅 | 作者:品牌湛江

  雷州石狗大多是由玄武岩雕刻而成,从湛江、雷州等地博物馆收集的石狗来看,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厘米,最小的仅高10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雷州石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内涵丰富、手法复杂多样的特点,其总体艺术风格主要是写意性的。雷州石狗从造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时间约为春秋至秦汉时期,造型大多粗犷古朴,形简神肃,昂首朝天,具有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狗造型大多注重结构、线条的表现,强调生殖器的刻画,反映祈求赐福的敦朴民俗。晚期,即明清时期,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形神的完美,刻工精致,纹饰细腻,展示出社会崇尚德福的民风。

  雷州石狗从造型外貌特征上看,可将其分为百物混沌类型、人格化类型、狮象类型等三种类型;从雕刻表现风格上则可将其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类型。此外,雷州石狗还有中国传统动物雕刻所区分的文相、武相及文武相结合之分。

  百物混沌类型石狗,这种类型也被有的学者称为原始类型。由于古雷州是被统称为南蛮人的百越族人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图腾文化凝聚于石狗的造型上,自然具有百物之形的特点。石狗是雷州先民用雷州半岛特产的青石材料雕刻而成,因对物象观察理解的不同及掌握、运用材料的能力不同,在雕刻工艺上呈现出各种各样风格粗拙、造型古朴、形态愚老的特点。一般没有具体五官部位的刻画,只用简练的线条雕出整体的形神。据研究,其雕刻年代约始于春秋至秦汉初期,雷州半岛已出土有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可为佐证。不过,这一界定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很明显,这一类型有图腾文化的特征。

  人格化类型石狗,亦即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一种艺术造型,是古雷州人将对石狗的信仰推崇至人神高度的结果。人格化类型石狗与抽象类型的石狗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这类石狗大多将石狗的面部与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面部与五官,特别是对鼻子、嘴巴、眼睛、眉骨等的刻画,并赋予其以人的各种面部表情。

  狮象类型石狗,指石狗的造型上注入狮子的特征。这类型石狗大多头部圆阔,眼窝深陷,眼珠硕大突出,面部表情丰富,活泼生动,多数垂铛。古雷州城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地,雷州的徐闻港在汉代就是南中国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外来文化也由此不断输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根据佛教的说法,狮子为百兽之王,而佛为人中狮子,寓示其无畏和伟大,狮子自然成了佛教文化的圣物。由于我国不产狮子,所以我国现存的狮子雕刻或类狮子的作品最早是在东汉。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狮子的特征,这自然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同时也使石狗具有兽中之王的神圣形象。

   具象类型石狗,具有狗的基本特征与形象,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刻的一种类型。这类石狗大多尖喙、平唇、立耳,部分后腿线条纤细且变形前移,轮廓圆润,尾蜷曲饰于后体。不过,这种具象写实的手法,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单纯讲究外表的形似,而是形神兼备。

  雷州石狗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虽说奉祀石狗的广泛性与雷祖及狗耳呈祥等有重要关系,但曾聚居于此的古百越族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依然一直存在。表现在石狗的造型上则是撷取各自图腾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进行抽象的艺术雕刻。这类石狗可归为抽象类型石狗。

  抽象类型石狗的多样性反映着每个时代的地域型特征。它雕刻了狗的形态,但不对狗的头、脸等面部写实,而是用精练的线条雕刻出狗的形神。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狗的形态进行特写、夸张变形与美化,因此,在抽象类型的石狗中,有不少已经具有人格化的形象。抽象类型的石狗有的大头大脸,姿态雍容,纹饰华贵,是雷州半岛先民大胆的艺术创造,反映了雷州先民对德福的崇尚,同时也体现了雷州石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具雷州文化的艺术特色。

  雷州半岛石狗除有上述各种类型外,还有文相、武相、文武相之分。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庄地蹲着,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立着,文武相则大多是半站半蹲着呈出击之状。

  雷州石狗不仅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纹饰也非常丰富,主要有云雷纹、莲花瓣纹、凤尾纹、风火纹等。

  石狗身上雕刻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崇拜雷神雷祖文化的延续传承。雕刻有云雷纹的石狗分布范围广泛,雷州半岛各个乡镇几乎都有。

  莲花是佛教的圣洁之物,故佛像坐莲花宝座。雷州石狗上雕刻莲花瓣纹体现了雷州先民信奉石狗为不同凡响之物,它清高自洁,不追逐功名利禄,一心保境安民,有着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凤鸟是楚文化艺术的中心母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与龙、麟、龟合称四灵。雷州石狗上雕刻凤尾纹饰,寓意石狗也是灵物。雷州在春秋战国属楚界,可见,雷州石狗也受到了楚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

  风火纹则雕刻在石狗的四肢间,显示着石狗有着通天的神力,追逐妖魔恶怪,雷厉风行,迅猛异常,就像哪吒踩着风火轮,动作敏捷如神。

  此外,有的石狗脚踏雷鼓,寓意着石狗的声威震慑妖魔。石狗脚踩铜钹与彩结纹,则寓意石狗能驱邪魔,保平安吉祥。石狗口含法绳纹,寓意以绳法办邪恶。石狗笑呵呵地脚踏铜钱纹,则是为人们招财进宝。还有的石狗颈部雕刻树叶,脚踏渔网,甚至梳着辫子,这些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石狗身上雕刻各种各样的纹饰,是雷州先民根据社会风俗的不同需要而作,目的是使石狗避邪驱恶,具有多功能的神力。

  遍布乡野的雷州石狗文化对周边地区也有辐射。在广西、海南、云南、广东东莞、南海等地甚至东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石狗发现,但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较单一,雕刻手法写实,体态瘦小,远远没有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丰富、形态多样、富有神韵。

  狗常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它或者被描述为朋友般的忠诚,或者被当作可恶的象征,也有孤独者的自况。大诗人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个性追求的形象;诗人海子向离开了劳动和爱情的自己孤独地发问:这是不是我最后的家乡的狗?而唐代诗人元鸲说剑》诗中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句,就对狗极不友好。

  日前在湛江、雷州采访时却看到,狗在这里远远超出它与人类的一般关系:那千姿百态、生动传神的石狗,活脱脱就是人类文明在各个时代的表情。据同行的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的同志介绍,雷州石狗是目前所发现仅存于雷州地区的石刻艺术。在湛江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记者看到百多尊石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在雷州博物馆,其形态的多样性和生动形貌,更让人吃惊。雷州地区自古就有狗崇拜的传统,甚至连雷州之名的由来都与狗有关。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图腾吉祥物保护神几个阶段的演变。

  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

  雷州地区的石狗,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有站有伏有蹲,有的仰天望日,有的平湖凝波;有的带着粗犷的野性,有的温润如处子。种种拟人之态,让人心生同情。这些石狗大者达2米多高,1000多公斤重,小者只有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之后,有不少已被风化侵蚀得不太完整,但依然简洁大气,神采不减。

  湛江、雷州的文博专家称,石狗是雷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期的都有。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民还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习俗。目前,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雷州市政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准备将它们集中起来,建一个石狗林公园,目前湛江和雷州两地博物馆已收集了300多尊石狗。

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实物纪年的缺失,这些石狗大多无法进行断代。雷州石狗多出现于乡间,有的甚至是在水下或荒郊野岭的草丛中找出来的,石狗上多无纪年;其周边环境也多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关石狗的文字记载相当缺乏,湛江和雷州博物馆的专家虽然早已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难度还相当大。

 

 

(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