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四名“当家人”畅谈文化强市经验和计划

发布时间:2019-02-19 13:41 | 分类:品牌文旅 | 作者:品牌湛江

 

  昨日,在中国共产党湛江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雷州市、赤坎区、市文广新局和湛江日报社等单位“当家人”畅谈文化强市的经验和计划。众“当家人”一致谈及,此次大会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文化事业的决心,也体现了新时期湛江科学发展的大志。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已绘就未来文化建设的蓝图,将全力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擦亮三大“国字号”文化品牌

  建立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雷州将依托雷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雷州有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三大文化品牌,我们将建立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好雷州文化生态环境。”雷州市代市长刘耀辉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雷州市确立“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促进发展,以文化优化环境”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了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雷州打造了一系列的特色文化品牌,雷州石狗、雷歌、雷剧、姑娘歌、雷州音乐和雷州历史文化名人等雷州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雷州的城市名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在大力发展“广场文化”中,雷州利用雷湖文化广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做到每逢重大节日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每周有电影,每月有雷剧演出,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依托人文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建设农村文化室、举办农村文化节等农村“三文”活动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加大雷祖祠、三元塔、曲街古骑楼等名胜古迹修缮保护力度,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雷州石狗信仰、雷州歌、雷剧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舞、雷州音乐、乌石蜈蚣舞等10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湛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

  刘耀辉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雷州将依托雷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按照“强基础、提素质、打品牌、出精品、增实力、育人才”的工作思路,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街道)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室建设达标任务,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挖掘保护文化资源的力度,修复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好雷州文化生态环境,建立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这三大品牌,严格按照名城总体规划,抓好名城建设和管理工作,突出名城的文化品位,提升名城的吸引力。

 

  构筑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新途径

       赤坎将积极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点、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赤坎利用社区、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把传统和现代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打造好社区‘邻居节’‘古埠文化’、‘跳水之乡’等品牌。在新形式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途径,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互补。”赤坎区委书记陈志雄如是说。

  赤坎文化设施建设遍城乡,突出长期性、广泛性、大众性的特点。特别是赤坎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较大程度满足了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建成文化广场11个,省二级文化站3个,省三级文化站5个,农村书屋13个,文体活动室近60个,赤坎开心广场每年举行各类文艺演出100多场,被评为“省十佳文化广场”。建立曲艺队、歌舞队、琴艺队、武术队、舞狮舞龙队等团队46个,2009年开展文艺活动300多场,义务送戏到农村近40场。同年,赤坎区文艺创作获全国、省、市作品评选奖励112件,其中国家级22件。

  陈志雄表示,赤坎将积极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点、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工作重心放在社区和农村,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送书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形成区、街、村(社区)三级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区、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和区中心工作,用贴近百姓生产生活实际的形式,举办各类文艺汇演、文化节、体育竞赛活动,让群众更广泛参与。按照“依托资源、注重项目、突出特色、锤炼精品”的发展思路,把传统和现代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起来。组织专家搜集整理材料,将赤坎大通街、三民路片区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创造条件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继续抓好“{古龙”、“网龙”、“草龙”及湛江木偶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对面塑等手工艺术传人的培养,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

 

  文化惠民不是形象工程

  让公共文化设施成惠民举措

  着重建设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公共文化设施成为真正的惠民举措,在发掘文化遗产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是繁荣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极为重要的一环。”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更盛如是说,作为站在文化发展前沿阵地的广电新闻从业部门,要着重建设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落实全会和市委市政府交给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各项任务。

  李更盛在发言中指出,一方面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改善、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以乡镇(街道)和社区(农村)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各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努力建设一批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基础设施,争取到2012年要全面完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达标任务。到2015年,完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文化室的建设达标任务。与此同时,各有关单位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提高各类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李更盛还说,文化惠民工程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具体落到实处,干几件实事。这就需要继续深入实施“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等文化服务工程。从2011年起,我市将实现每条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到2012年,将实现全市“农家书屋”覆盖全部行政村;到201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将达99%,到2020年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李更盛表示,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建立保护名录体系,加强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向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且需要广大社会群众的参与,将其和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同时进行。打造文化精品,创作湛江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对提升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意义深刻。

 

  从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集团战略转型

  争当粤西报业发展龙头

  湛江日报社文化传媒团队戎装待发,横刀立马,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争当粤西报业发展龙头。

  “我市作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决策,并以召开市委全会这样高的规格,专门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前所未有。挺进文化强市的号角激越嘹亮,作为市委主办主管的主流文化传媒单位,湛江日报社文化传媒团队戎装待发,横刀立马,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争当粤西报业发展龙头,为发展湛江文化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湛江日报社社长李开荣如是说。

  湛江日报社走过62个春秋的风雨路,特别是近年来,报社两度被国家出版总署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经营管理“百佳”单位之一;2008年被评为“中国地市报报业发展50强”;2009年湛江晚报被评为“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品牌价值10强”、湛江新闻网荣获“2009中国100强新闻网”称号,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报社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的强势地市报社之一。今后一个时期,报社将实现从传统报业向科学发展的全省一流现代传媒集团的战略转型,在今后5年实现新闻文化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打响三大战略:实施新闻宣传创新战略、“报网融合”发展战略和文化产业多元化战略。

  李开荣表示,“十二五”期间,湛江日报扩版至16-20版,湛江晚报扩版至32-40版。两报发行总量要比现在增30%,湛江日报手机报发行量要翻五番。报社将实施单个媒体自营向全媒体组合运营的转型发展战略,努力转变报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一批新兴文化产业,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多元化发展的现代报业之路。

  李开荣讲述发展思路,报社将充分依托人才技术优势和机械设备优势,创建粤西地区印刷产业园。充分利用本社媒体的影响力,努力拓展广告领域。充分利用本社媒体的公信力和信息、网络服务渠道等优势,注册成立房地产代理、经贸发展公司等经营实体,实施行业扩张。目前,湛江新闻大厦的选址用地已落实,报社将抓紧项目实施,力争在年底前完成有关报建手续,明年初正式动工,在2-3年内建成使用。把新闻大厦建成功能齐全,智能化程度高,集多媒体新闻发布和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标志性文化建筑。
 

 

(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