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是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后汉书卷十五•播志第五•礼仪》中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E子,皆赤帻皂制,……黄门令秦曰:“E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E子和。《吕氏春秋•季冬妃》:“天子居玄堂右个……命有司大傩旁。”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见《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合订本。)。
湛江民间流行的傩舞,有考兵,或称走城t,或舞二真。据《雷州府志》(清嘉庆•陈昌齐编)记载:自正月十二日起,日‘开灯’。连至十五夜,城乡间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妆鬼判诸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是曰傩。”可见,傩舞在雷州半岛的普遍流行已久远。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载:“旧县村(今麻章区)遗存的(傩舞)面具。经有关专家考证,属明代万历年间所刻造。”又载:旧县村的考兵,最为特色,其一般由五人表演,分别戴黑、红、蓝、紫、黄五色面具。舞蹈动作特点是以前弓步向,前迈进三步,然后碎步后退。手以道教“香火诀”为基本手势,舞蹈时伴以“嘿!嘿!”的呐喊声以助威,更显得古朴、粗犷和充满原始情调……
作为民间民族传统傩舞,我们应该注重挖掘抢救并且要加以改造、提高,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健康、娱乐而服务。

傩舞
(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