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小伙领舞600年古龙
——调顺网龙和湛江最年轻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图文/通讯员:黎明)有600多年历史,沉寂半个多世纪后再次舞动起的湛江赤坎调顺网龙,是我市一项特色的民间艺术。日前,笔者对它的传奇故事进行了采访。
“现在我们队有近60人,4条龙,2条由男队员舞,2条由女队员舞。我是队里的副教练,由于舍不得心爱的网龙,找工作我都是在村附近一带。”这是笔者在调顺岛和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顺网龙队副教练,也是目前我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22岁的黄毅帆的一段对话

调顺网龙队副教练,湛江市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22岁的黄毅帆
年轻帅气的黄毅帆眉宇间有着超乎年龄的执着和淡定。他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酷爱上网,常常上网查找全国各地舞龙队技术、舞蹈、表演方面的资料,刻录出来给队友学习,不断在调顺网龙制作中加入新材料,表演中创造新动作和难度。职校毕业后,学计算机专业的他放弃到珠三角工作的机会,留守湛江当调顺网龙队员,为练习高难度的动作曾摔晕3次也不言悔。去年,黄毅帆当选为调顺网龙队的副教练,他最要感谢的是调顺网龙的另一个传承人——栽培他的黄车炳爷爷。

黄毅帆同宗同村的长辈,调顺网龙的另一位传承人黄车炳
黄车炳年届七旬,是黄毅帆同宗同村的长辈,解放后调顺村的第一批2条网龙皆出自他一双巧手。他多才多艺,是省曲协会员、市戏剧家协会和市诗社的会员,11岁时从黄毅帆亲叔公黄兰芬那学到了用渔网和稻草编制调顺网龙的独特绝技。1950年,黄兰芬因为年代特殊和政治原因,因为做网龙而受到批评和管制,调顺网龙自此沉寂55年。
黄毅帆介绍说,村里的网龙一般是“九把龙”,有龙珠和锣鼓队。队里都是14—18岁的学生,大家一般利用假期训练。自己从小对舞龙有浓厚兴趣,第一次报名参加村里网龙队时因为身高不够被涮下来,当时还在职业学校念书的他不气馁,终于在2005年的第二次报名中过关,并逐渐成熟,也是黄车炳的爱徒,2007年成为队里的副教练。现在网龙非常受村里群众的欢迎,每年报名参加舞龙队的年轻人络绎不绝。除了参加比赛时村里支持一些经费,网龙队平时是没有收入的,黄毅帆当副教练也没有任何工资拿,完全是凭自己的热爱坚持下来。在外地念大学的妹妹,帮哥哥在东莞等地找了一些较好的工作,都被黄毅帆谢绝了。
近几年来,调顺网龙在制作和技术上也不断开拓创新。由过去容易腐烂的麻制渔网、稻草、木棍等换成了尼龙渔网、塑料架构等,轻灵耐用。也加入高难度的动作,融入了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等新元素。2005年“调顺首届农民文化节”上网龙的亮相,被中央、省级媒体,以及美国、澳洲等有关华人报刊、网页争相报道和转载。2005年秋,参加湛江市首届“红土文化艺术节”表演荣获银奖。今年5月,调顺网龙在“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艺术展演赛获得金奖和 “最佳创意奖”。

调顺女子网龙表演

调顺网龙彩船龙舟参加首页中国龙船文化节比赛
链接:调顺网龙
赤坎调顺网龙始于明代,到清代已盛行,并形成了习俗,成为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活跃于民间。据传说古代调顺岛村民于每年重大祭祀、庆典活动都舞网龙,可见当时已形成在节日里舞龙的习俗,沿袭至今并得到民间和官方的认可。调顺网龙表演的年代始于该村始建之时,有600年的历史。调顺网龙表演艺术传承人之一,可追溯到清朝黄寿珊,其网龙艺术由村中长辈黄庚彬所传,据查已有10代。调顺村年例正日是正月初十,但初九就开始年例活动,并进行民间巡游活动,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历史上,每届活动都有网龙表演巡游。可见调顺网龙源远流长,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