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南三岛上“越王祠”

发布时间:2019-02-19 13:42 | 分类:文旅资讯 | 作者:品牌湛江

       在湛江市东南部的海面上,有个岛屿叫南三岛,岛上有个村庄叫田头村,村内陈氏小宗祠相传为“越王祠”

 
   
  


    南三岛上“越王祠” 
 


南三岛海滩
 

  在湛江市,有一个关于田头村人在安南(今越南)入赘驸马,继“黎王”王位的传说。传说主人名字或作陈某,或作陈照。这个传说附载于湛江市古迹“钱(田)头村越王祠”条下,内容略云:

  相传明末崇祯时,因当时田赋繁苛,当地通儒陈照,因积欠缴纳钱粮税款,遂避居海滩,捕鱼为生,适遇暴风雨,飘流至安南;值黎王招兵,遂应征为侍卫。黎王为人尚文治,雅好汉诗,陈照博古通今,一试之下,遂为黎王所欣赏。时黎王创基未久,锐意图治,亲理万机,喜见陈照才气横溢,遂不次拔擢,并拟赘为附马,惟格于成例,遂公开文会,以征女婿,陈照福至心灵,文思敏捷,幸获入选。未久,黎王驾崩,乏嗣,群臣举陈照承继王位,终陈王之世,对中国藩服愈谨,年年进贡,并派使入朝。逮清光绪十二年(1886)法国并装材虾螅安南始与我国脱离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钱(田)头村民众,以陈照曾为越南王,引以为荣,因在地方建立越陈王祠,并将其当时获选入赘为驸马之诗文,铭勒碑石,以志纪念。原诗云:

  汉苑梁园作比邻,微风细雨挹轻尘。

  寻巢燕剪双翎雪,出谷莺含一口春。

  芳草绿嘶门外马,落花红泣柳边人。

  飘零物外浑无迹,从赋仙城锦Z身。

  其诗雅典,含意幽远,情文并茂,越黎王爱其才,遂以为驸马;陈王能文能武,擅治才,文学尤有深造,其诗工整,文思敏捷,实足为我中华民族及湛江市增光荣。

  考上述陈照入赘为驸马并继承黎王王位之说,盖始见载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香港《工商日报》特派驻广州湾记者韦健撰之《大广州湾》,民国三十六年(1947)杨法所编《湛江概况》照录,1972年台湾大亚出版社印行的湛江市首任市长郭寿华编纂之《湛江市志》又录其意,且增加:

  越史记:“黎王逝世后,无子,驸马承继王位,国号陈王,治越殊有政绩,……”。邑人敬之,在地方为之立庙,以表尊贤之意。其庙在坡头钱(田)头村,庙殊壮丽,庙中塑有陈王像,庙之建筑,颇富美术,闻系由潮州工匠设计建筑,且特别由潮州汕头运来瓷花砖所建制,屋顶作龙凤朝阳之势,可以代表我国南方之寺庙建筑艺术。

  传闻毕竟是传闻,它虽不是凭空捏造,但也不完全合符史实。据谱牒和史籍所载,故事的主人公不是逃避钱粮税赋的通儒陈照,而是身经百战的抗清名将、被民族英雄郑成功封为高廉雷总兵的陈上川,而且故事情节内容更为曲折生动,丰富多彩,催人奋进。

  《田头村陈氏南房长支族谱》所载:上川,即字。号义略,资正。宦往安南。娶谢、冼二氏,俱无所出,合葬I岭。公年越数岁,赋质歧嶷,壮负远志,有韬略之才能。始自康熙初年,航海铜柱成功,威镇南蛮,封万里侯。总制三边,镇守I。慷慨仗义,尊祖敬宗,奉金归本,创建大宗,光前裕后,配享太祖。不特吾乡之卓卓者,流芳百世矣。公梦梁之日,传位与族弟圣音公,建立安庆寺于I港口。

  田头村陈氏,中国东南名族之后,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朱基巷义井村。宋末元初,陈文龙“义不降元,械送杭州,不食而死”。文龙子八宣、汝楫“戮力王(宋)朝,同辅幼主帝m,至粤东门,帝m溺水而宋亡”。在这种情势下,八宣、汝楫率族人乘船继续南下,分散卜居于高州路属之化州、吴川、石城(今廉江市)。八宣第三子伯镇,元初任石龙县(隶化州)儒学正堂,晚年卜居吴川县乾塘而成为“陈氏大宗”。元中叶,传至第六世,自陈文禧开始从特呈岛迁居田头村,是为“陈氏小宗”的一支。陈文禧迁到田头村后百余年,该族“生齿日繁田园不足,迁出外者十之二三,在本处世代近者犹可稽考,或至雷琼,或钦廉,或远适异国,地之相去有千余里”。

  陈上川是田头村“陈氏小宗”的第十七代裔孙。生于明天启六年九月初四日(公元1626年10月23日),少年聪敏,善诗能文。明崇祯十四年(1641)考试生员,录入高州府学。翌年,父母染疫双亡,随舅转读肇庆府学。其舅将表妹谢蕙兰许之为偶。

  南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春,即位于肇庆,陈上川参加扶明抗清的斗争。其舅父将其未婚妻谢蕙兰送回田头村。尔后,舅父母被清兵所俘,为明殉难。

  1646年冬,肇庆失守,又扶桂王奔桂林。1648年,桂林失守复奔肇庆。1650年春,肇庆失守后,陈上川扶桂王奔南宁。幸得当地人民支持,粮足地险,易守难攻,屡次击败清兵,据守数年。1659年春,吴三桂降清,并与清军合攻南宁。陈上川不肯降清,也不肯降吴,与明故旧官兵扶桂王奔缅甸。1661年春,吴三桂串通缅甸国王诱杀桂王,陈上川率领余众50余人逃回广东钦县(今属广西)西北,隐于十万大山之中,与钦州湾渔民一起捕鱼度日,暗中训练兵马及水师,准备继续抗清。这年中秋,陈上川给未婚妻谢蕙兰寄诗五首。诗云:

  北战南征十六年,寸功未立苦心田。

  倘能奏凯还乡日,共结三生未了缘。

  岂让沾光逐逝波,剑峰继作笔峰磨。

  常怀大志酬家国,起舞鸡鸣夜枕戈。

  我非变志远求荣,岁月蹉跎春又春。

  奋展鹏程图大业,岂甘长作异乡人。

  当年只说暂分离,转战奔波岁月移。

  白妇频添颜已败,丹心常抱节无亏。

  饱经霜雪人将老,际会风云自有期。

  破镜重圆终有日,何须苦唱望夫词。

  中秋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月圆人圆的传统佳节,远在异国他乡的陈上川寄诗以诉思念之情,安慰未婚妻“破镜重圆终有日”,耐心等待他凯旋还乡,“共结三生未了缘”,表达自己怀大志、图大业的意愿及决心。这一组诗语言明确不含糊,意志坚定不动摇。一个民族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谢蕙兰接诗后,即复诗陈上川。诗云:

  独守空闺十六年,鸿音细读慰心田。

  早期复国安邦日,共结三生未了缘。

  岂把青春逐逝波,闺中暗把剑峰磨。

  待君奏凯旋归日,誓复京华共奋戈。

  请缨抗敌岂求荣,转战沙场十六春。

  侬弃粉脂从稼穑,不存忠节枉为人。

  分飞劳燕叹长离,世道沧桑岁月移。

  君抱奇才应大展,妾持贞节永无亏。

  年年独对团圆月,岁岁空过乞巧期。

  破镜何时能复合,怀情夜写慰夫词。

  作为复诗,表明作者对陈上川理解之深,感情之笃,表达她坚贞不屈的心志。鼓励未婚夫复国安邦,大展鸿图,凯旋归来。这组闺情诗写来情真意切,句句牵情。

  1664年秋,陈上川等隐藏于十万大山的消息被泄,清军围攻。陈上川率众乘渔船渡钦州湾过越南,清兵驾风帆追捕。正在危急之际,突然刮起台风,降下倾盆大雨,清兵船皆被风浪打沉。陈上川等所乘之渔船随西北风漂到越南海防附近海滨泊岸,便与众随从一起在那里捕鱼过活。

  1665年春,欧洲流寇入侵越南,越兵屡败。越王出榜招兵抗敌。陈上川揭榜率众应募入伍,击败欧洲流寇,越王封陈上川初为先锋,继为统兵,再升都督,总制全国兵权,镇守三边重地。从此,越南兵力日趋强大,陈上川平定东南亚诸国叛乱,继而领师北上,攻击广东、广西、云南三省。清康熙帝于1683年急忙下诏媾和,封黎维祯为“安南王”,龙袍玉带、免称臣、免岁贡以示和好,并封陈上川为“安南侯”加九锡。陈上川曾赋诗云:

  衣锦登高望北京,心中常眷故乡情。

  千言万语凭谁诉,独上楼头待月明。

  此诗说的是作者位高孤独,故乡之情,无人诉说,只得“独坐楼头待月明”,寄心于明月传情。文字明白如话,寄意深远悠长。

  1670年春,越王赐全银给陈上川回乡谒祖建宗祠及接亲眷上任。陈上川回故乡田头村,得知其未婚妻谢蕙兰早在1663年冬,清兵攻入吴川到南三岛抄没陈上川家产,谢蕙兰殉节自尽,兰心永馨。陈上川十分悲痛,便把她的骸骨迁葬于新梁东岭藩王墓旁,敬托乡亲建起“陈氏小宗”(即越王祠),再回越南任职。越王招他为驸马。1684年冬,越王上书呈奏,禅位给陈上川。康熙帝下诏,封陈上川为“安南王”加九赐,赐龙袍、金印、金带、金盔及猗重地,总制三边,免岁贡以结和好。

  陈上川殁于1715年夏,享年九十有五。

  “陈氏小宗”祠堂在南三岛田头村中。祠南向,砖木结构,面宽三开间18.5米,进深三座42.9米,总面积约793平方米,琉璃瓦剪边,古朴牢固,正门石柱四条。据传陈上川派船10艘载木石材料和金银回故里建祖祠,途中遇强风,十船沉其九,只剩一船木石金银到达。柱联曰:

  田生瑞草任春官思国土

  头戴兜鍪川居越主念I

  一为数始万千皆本特呈来

  支自分流渊源直向乾塘接

  祠内立有上川公之神位、塑像。还保存有“陈氏小宗”木匾一块和陈上川画像一幅。

  “陈氏小宗”。木匾长2.43米,高0.68米,朱色髹面。陈氏小宗四字,阳刻,楷体,右上角椭圆形印,阳刻篆体“追远报本”四字。左下角二方形印,上印阴刻篆体“光前”二字,下印阳刻篆体“裕后”二字。据传,“陈氏小宗”四字,是在祠建成之后,陈上川亲笔题书,并在越南制成匾额送回悬挂的。观其匾无署名,无年款,四周破损,漆、金剥落,年代当较久远,应为陈上川时物,或果为陈上川手迹。

  陈上川画像。纸质,已残,高0.88米,宽0.70米。中绘陈上川像,穿清代朝服,叉左手端坐,面容严肃,有武人气质。另有陈上川之母和陈上川之妻画像各一幅,均残。以上三幅画像,应是田头村陈氏后人按照想像,参照清代时尚服饰绘制,祭祀时悬挂的“祖像”。

  陈上川是值得后人纪念的,“越王祠”是值得人们瞻仰的。

 

(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