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呈带状散式分布在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沿海滩涂上,跨湛江市的徐闻、雷州、遂溪、廉江四县(市)及麻章、坡头、东海、霞山四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0′-110°35′,北纬20°14′-21°35′。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的省级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7256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它属森林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红树林资源、邻近滩涂、水面和栖息于林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区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野生动物v鸟类w疫源疫病监测点、国家级沿海防护林监测点。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5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纯林群落和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秋茄、桐花树+红海榄等群落,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
记录有鸟类达 194种,是广东省重要鸟区之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 7 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的 34 种,国家 “ 三有 ” 保护名录的149 种,中日候鸟条约的 80 种,中澳候鸟条约的34 种,中美候鸟条约的50 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1 种,附录Ⅱ的 7 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易危鸟类的 4 种。因此,保护区既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又是候鸟的加油站、停留地,是国际候鸟主要通道之一。
此外,贝类有3纲41科76属130种,鱼类有15目60科100属139种。贝类以帘蛤科种类最多,达20种;发现我国大陆沿海为首次记录的有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鼬耳螺4种。鱼类以鲈形目居绝对优势,27科49属65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28种、鱼类32种。
目前,湛江红树林正按总体规划超常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科研力量,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人事制度,力争十年把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多功能、多效益、国际知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的定义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间带(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滩涂上生长的由木本植物组成的乔木和灌木林统称为红树林(Mangrove)。由于涨潮时红树林被海水部分或完全淹没,落潮时红树林完全露出水面,所以红树林也被形象地喻为“海底森林”。通俗地说,红树林是可被海水间歇性浸泡的森林。
红树植物又可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真红树就是只在海滩上生长的木本植物。半红树在陆地和潮间带上均可生长,具有“两面性”,我们又称为“两栖植物”。
红树林名字的由来
红树林名称源于红树科植物木榄(台湾名称:红茄{),这种树的木材、树干、枝条、花朵都是红色的,树皮割开后也是红色的。马来人利用这种植物的树皮提取物制作红色染料,它的树皮被称为“红树皮”。组成红树林的主要植物种类是红树科植物,如木榄、秋茄、海莲、角果木、红树等,它们的树皮富含一种化学物质——单宁酸,而单宁酸在空气中呈红色。
(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