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民俗文化的内涵

发布时间:2011-01-23 15:17 | 分类:品牌大家谈 | 作者:品牌湛江

闽台风狮爷的社会民俗功能

    雷城夏江天后宫奉祀妈祖,是宋代迁居雷州的闽南人带来的祖神,宫前大门楹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明显地栽述着雷州半岛与福建闽南的地缘与亲缘关系。雷州石狗与闽南风狮爷的民俗文化有着必然融纳的传承性。
    我研读了2005年第八期《收藏·拍卖》杂志刊登胡德生《石敢当》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及福州、宁德有民俗文物“石敢当”,文中“石敢当”图片与雷州石狗很相似,福建人称“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或“石将军”,闽南地区普遍称为“风狮爷”,也许其造型已狮象化而已。文中引述有关“石敢当”的来历:西汉史游《急就章》中记:“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王象之《舆地碑目记》中记兴化军有石敢当碑注云:“庆历中,张纬宰莆田,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姓源珠玑》中记载五代汉刘智远力士石敢当护驾御侮防危有诗:“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捍冲道路三叉口,埋没泥涂百战身。铜柱承陪间紫塞,玉关守御老红尘。英雄来往休相问,见尽英雄来往人。”《集说诠真》中记载:“石敢当本系人名,取所向无敌之意,而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又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将军’,谓巷道直冲有关凶煞,此石能厌禳之。”④于此而论闽台风狮爷的民俗文化底蕴,是源之中原齐鲁之俗的“石敢当”,只是作为“镇百鬼,压灾殃。官利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而己。

    但是,丘振声《壮族图腾考》中引用“凌纯声《畲族图腾文化的研究》说:台湾高山族太么﹙Tayal﹚人,也‘有以犬为祖先的传说’。 显然,壮、黎、傣以及高山族以狗为图腾,来自同一的源头。”闽台地区的畲族人,至今仍然祭祀犬祖。那么,闽台的风狮爷应具有“狗图腾”崇拜文化底蕴,只不过是年代久远而不可考。后因中原齐鲁的“石敢当”民俗传播岭海与融纳西方狮子造型而狮象化,闽台人称之为“风狮爷”。风狮爷安置在街巷路道,镇邪祓禳保境安民,发挥着“石敢当”的民俗功能。
    闽南与台湾一衣带水,台湾大部分居民是闽南人,传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台湾高山族太么﹙Tayal﹚人崇拜狗图腾,古老的民俗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而弘扬,台湾人也称似石狗的避邪物为风狮爷。风狮爷如今仍是台湾人民镇邪祓禳的“石敢当”,这可明证中华  民俗文化的精深厚重。
    2007年7月间,我有机会往福州夏门参观学习,在新建的夏门博物馆前广场陈列安置着许多民俗文物“风狮爷”,其造型与雷州石狗很相似,我细心地观察每一个“风狮爷”的造型,拍下了许多图片,回来后认真地作了对比论证,认为福建闽南地区存在有类似石狗的“风狮爷”,民俗作用相同,只是称谓而异。雷州乡村族谱有记载,宋元明以后,闽南人大量迁雷,民俗文化相互融会,其中必存有源流的传承性。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民俗文化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清嘉庆《海康县志·卷二·建置》中记载公元前355年“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雷州)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⑤殷周之时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岭峤称“扬越”,楚子熊挥受命镇粤后,广袤的岭峤称为“荆越”;至战国时统称“百越”。宋人罗泌《路史》中记载:“越徇竿姓是为南越、越裳、骆越、瓯越、瓯浥、且瓯、供人、海阳目深、扶摧、禽人、苍吾、扬越、桂国、西瓯、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仆句、北带、区吴是谓百越。”⑥ 百越则乃南蛮夷族,他们都有对狗图腾的崇拜。正如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与源流史》中说:“传之最久,并且很普遍的,是狗图腾了。”因此,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应共同具有对狗图腾崇拜的民俗文化底蕴。
    雷州石狗与闽台风狮爷都是用玄武石雕刻的,造型类别上都有文相、武相的人格化、抽象化与狮象化造型的共同特征,都是安置在街巷路道,镇邪祓禳保境安民,这都是它们所具有社会民俗功能的共同性。
    所不同的是,雷州石狗雕刻有云雷纹,是雷州人对雷图腾崇拜文化的传承符号。雷州石狗雕刻有硕大的生殖器与怀抱小狗,是雷州人对生殖器崇拜发展成呈祥报喜得贵子的传承载体。雷州石狗雕刻有铜钱纹,是雷州人祈求招财进宝的淳朴意蕴。雷州石狗雕刻有凤尾纹与。莲花纹,是雷州人敬崇石狗圣洁的装扮。雷州石狗雕刻有辫子纹,是反映清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这是雷州石狗文化传承发展的厚重底蕴,也是闽台风狮爷所没有的文化内涵,乃属雷州石狗的特殊性。 

雷州石狗民俗文化厚重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雷州半岛与闽台、广西、海南历史上有着人缘地缘的密切关系,民俗文化相互融纳,石狗民俗文化的源流相互贯通传承。相对而论,雷州石狗民俗文化内涵厚重,它经历着 “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演变发展,蕴藏着厚重的民俗文化。具有“原始类型”“具象类型”“抽象类型”“人格化类型”“狮象类型”和“文相”“武相”文武相” 的造型特征。雷州的石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造型纹饰富有历史社会的人文特征,广泛地分布于城乡村镇,数量之多,是任何地域不可比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丘振声先生在《壮族图腾考》中的第六章中论述壮人用砂岩雕刻狗的石像称之“石狗”,这与雷州人用玄武岩雕刻狗的石像称之为“石狗”的称谓是一致的。蒋廷瑜先生在《铜鼓史话》中指出:“东汉时代的‘乌浒人’,到 两晋南北朝时代则叫‘俚人’或‘俚僚’。到唐代,这些部族的绝大部分与汉族融合,成为壮族和汉族的一支。唐宋以后,但也有一部分保留原来的民族特性,发展成为海南岛上的黎族。‘俚’、‘黎’和‘雷’的读音相近,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密切关系。”又有何光岳《南蛮源流史》中说:“自汉至唐宋时,有一部分俚人自雷州半岛陆续南迁至海南岛,成为黎族的一支,称加茂黎。” 历史学家论证唐宋以后,中原汉人与闽人大量迁徙雷州,原先聚居雷州的狸猺獠獞人有的汉化内属有的迁走海南与广西等地。因此,广西壮族区域﹙上思、崇左、大新、田阳﹚与海南岛海口、琼山、儋州等地都存在有石狗,只不过是数量少、造型小而且简单,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可能是历史上雷州獞人与广西僮人的亲缘关系所传承的民俗文化。     雷州石狗在源流、演变与传承上脉络清晰,为研究石狗源流与传承发展的民俗文化提供丰富而珍贵的依据资料。

文章来源:品牌湛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