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闻县文广新局原办公室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广东省民俗文化学会会员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
徐闻县委员会委员、吴凯
丝绸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靠风帆在海潮中飘流的路,是中国历史上通过海洋的航行与海内外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路。它兴起于秦汉,鼎盛于唐,发展于宋,转变于明清,伸延到当今。位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县置合浦郡,由于得海天独厚,以它优越的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二千余年来,它除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昭示了中华民族生死大迁徙的历史情状,所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民族奔忙迁徙的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各个时期,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唐末和五代战乱,北宋的靖康之变。正如《汉书》中所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徐闻人与所有中国人一样,都是依恋故土的,他们永远忘不了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徐闻乃至雷州半岛的人们,大都认同,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闽南,福建莆田,这绝不是无缘无故的,为此,本人试做一些肤浅的探讨,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诚望给予斧正与指导。
一、海上丝路,始发徐闻
位于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文化古县,设郡置县已有2121年的历史,与福州(侯官故城)大致相近。两千余年的沧海桑田,天荒地老无人识。新世纪伊始,徐闻大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先进的典型县,从而更加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瞩目。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条通往西域诸国的陆上丝绸之路,汉代前伏波将军博望侯路博德筑遮虏幛于居延城,创造了汉港文化。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勇将,曾征服南粤,早就创造了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汉港文化,这古老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与蔓延在徐闻这块热土上。
徐闻三面环海,海岸线岛岸线全长372公里,有海湾、港湾65个。古人以“其地迫海,涛声震荡,徐徐而闻乎”而得名。那么汉代徐闻城的城址在哪?据清宣统《徐闻县志》记:徐闻城“县西南三十里,讨网村即旧县地,前临海,峙三墩,中有淡水,号龙泉……”。
汉代的徐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汉平南粤后,就开始了自徐闻、合浦启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远航。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史稿》中记述:“从中国的高州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西)乘船去缅甸的海路交通,也早在西汉时开辟。”“与南边诸国的来往则主要依靠海上交通。那时,海路交通的重要都会是番禺,船舶的出发点则是合浦的徐闻县。”汉朝廷在这里置左右候官和宫廷的黄门驿使直接对外进行官方的交往和贸易,“携黄金杂缯(丝绸织品)而往”、“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以满足宫廷的需要。商贸的繁华使徐闻赢得了“欲拔贫,诣徐闻”的美誉。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留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徐闻县南山镇的二桥南湾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了汉卷云箭簇纹瓦当、“万岁”瓦当、灵芝纹瓦当、筒瓦、板瓦、汉官私印“臣固私印”、铜鼓等等。
徐闻汉墓群出土了陶器、珠饰、铁器,陶器中的陶壶带有明显的波斯风格,珠饰中的玛瑙、玉石珠、檀香珠、水晶珠、琉璃珠是外洋来的舶来品,是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证。
由于历史的变迁,始发港的繁华未能持续到后来。但古今英雄,所见略同。世纪之初时,新的海上交通枢纽——粤海铁路轮渡北港码头就选中了汉代徐闻古港——二桥南湾的东翼,国家投资数十亿元在这里建起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火车轮渡码头,两千年古港再显雄风。
从秦汉到隋唐,徐闻经历了多次民族人口大迁移。在秦汉时,戍守和南征的士卒和百姓大量南迁。二是西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继而入粤。到了宋末元初,明清之际,大量中原人氏乘着木船沿着南中国的海岸线飘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南搬迁,正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徐闻伏波庙记》中记:“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至今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
从而徐闻文化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作为主体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浙文化、潮汕文化、珠江文化、客家文化、西江文化、琼台文化、海洋文化(舶来文化)相互濡染,多层共生,和衷共济,互生互补,形成了特色的徐闻本土文化,昭示了开放兼容、生生不息的徐闻人精神。
徐闻古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新石器时期山岗遗址出土的磨光石器,夹沙陶。汉代遗址出土的秦汉编钟、铜鼓,明清时期的石狗、石龟、登云塔、孔庙、会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徐闻人居住有195个姓氏,徐闻人的母语系闽南语系(徐闻大都认同来自福建莆田),兼融了国语、粤语、客家民系语等,从而产生了徐闻风格的雷歌、民谣、民谚和地方熟语。
徐闻民风朴雅,与周边地区大相庭径,但也凸现其不凡的特点。徐闻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道教、佛教、儒教,有孔子崇拜、土地(社神)、雷神崇拜、关公崇拜、始祖崇拜、关公崇拜、康公崇拜龟蛇崇拜等等。近现代又并蓄了天主教、基督教,而且尚存一些巫文化的迹象和一些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物象。由宗教仪式衍生的一些民间民俗舞蹈可见一斑,如吃槟榔、解贵、认同年、过火山、屯兵舞、节公枝、藤牌舞以及雷剧、雷歌、谣谚等等,还有岁时习俗、居住习俗(茅草屋、珊瑚屋、四合院等)、生育习俗、婚娶、丧葬、饮食、生产等习俗,这也可能与徐闻居住的17个民族人口有关。(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
一、海上丝路,始发徐闻
位于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文化古县,设郡置县已有2121年的历史,与福州(侯官故城)大致相近。两千余年的沧海桑田,天荒地老无人识。新世纪伊始,徐闻大力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先进的典型县,从而更加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瞩目。谁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条通往西域诸国的陆上丝绸之路,汉代前伏波将军博望侯路博德筑遮虏幛于居延城,创造了汉港文化。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勇将,曾征服南粤,早就创造了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汉港文化,这古老的文化深深地植根与蔓延在徐闻这块热土上。
徐闻三面环海,海岸线岛岸线全长372公里,有海湾、港湾65个。古人以“其地迫海,涛声震荡,徐徐而闻乎”而得名。那么汉代徐闻城的城址在哪?据清宣统《徐闻县志》记:徐闻城“县西南三十里,讨网村即旧县地,前临海,峙三墩,中有淡水,号龙泉……”。
汉代的徐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汉平南粤后,就开始了自徐闻、合浦启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远航。现代著名的史学家郭沫若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史稿》中记述:“从中国的高州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西)乘船去缅甸的海路交通,也早在西汉时开辟。”“与南边诸国的来往则主要依靠海上交通。那时,海路交通的重要都会是番禺,船舶的出发点则是合浦的徐闻县。”汉朝廷在这里置左右候官和宫廷的黄门驿使直接对外进行官方的交往和贸易,“携黄金杂缯(丝绸织品)而往”、“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以满足宫廷的需要。商贸的繁华使徐闻赢得了“欲拔贫,诣徐闻”的美誉。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留存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徐闻县南山镇的二桥南湾的汉代生活遗址出土了汉卷云箭簇纹瓦当、“万岁”瓦当、灵芝纹瓦当、筒瓦、板瓦、汉官私印“臣固私印”、铜鼓等等。
徐闻汉墓群出土了陶器、珠饰、铁器,陶器中的陶壶带有明显的波斯风格,珠饰中的玛瑙、玉石珠、檀香珠、水晶珠、琉璃珠是外洋来的舶来品,是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证。
由于历史的变迁,始发港的繁华未能持续到后来。但古今英雄,所见略同。世纪之初时,新的海上交通枢纽——粤海铁路轮渡北港码头就选中了汉代徐闻古港——二桥南湾的东翼,国家投资数十亿元在这里建起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火车轮渡码头,两千年古港再显雄风。
从秦汉到隋唐,徐闻经历了多次民族人口大迁移。在秦汉时,戍守和南征的士卒和百姓大量南迁。二是西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继而入粤。到了宋末元初,明清之际,大量中原人氏乘着木船沿着南中国的海岸线飘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南搬迁,正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徐闻伏波庙记》中记:“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至今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
从而徐闻文化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作为主体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浙文化、潮汕文化、珠江文化、客家文化、西江文化、琼台文化、海洋文化(舶来文化)相互濡染,多层共生,和衷共济,互生互补,形成了特色的徐闻本土文化,昭示了开放兼容、生生不息的徐闻人精神。
徐闻古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新石器时期山岗遗址出土的磨光石器,夹沙陶。汉代遗址出土的秦汉编钟、铜鼓,明清时期的石狗、石龟、登云塔、孔庙、会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徐闻人居住有195个姓氏,徐闻人的母语系闽南语系(徐闻大都认同来自福建莆田),兼融了国语、粤语、客家民系语等,从而产生了徐闻风格的雷歌、民谣、民谚和地方熟语。
徐闻民风朴雅,与周边地区大相庭径,但也凸现其不凡的特点。徐闻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道教、佛教、儒教,有孔子崇拜、土地(社神)、雷神崇拜、关公崇拜、始祖崇拜、关公崇拜、康公崇拜龟蛇崇拜等等。近现代又并蓄了天主教、基督教,而且尚存一些巫文化的迹象和一些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的物象。由宗教仪式衍生的一些民间民俗舞蹈可见一斑,如吃槟榔、解贵、认同年、过火山、屯兵舞、节公枝、藤牌舞以及雷剧、雷歌、谣谚等等,还有岁时习俗、居住习俗(茅草屋、珊瑚屋、四合院等)、生育习俗、婚娶、丧葬、饮食、生产等习俗,这也可能与徐闻居住的17个民族人口有关。(责任编辑:品牌湛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