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环北部湾网

调研闽南文化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04-23 09:34 | 分类:专家访谈 | 作者:品牌湛江

湛江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陈志坚

      广东省雷州市人,湛江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从事文化、博物工作近40年。撰著有《雷州石狗》、《雷剧》、《雷剧艺术》、《雷州文化》、雷祖《陈文玉》等,现撰写的《雷州傩舞》正在完稿,将交由广东人民出版出版

     我十分庆幸有机会参加湛江市闽南文化考察团,对闽南与莆田文化进行考察调研。此次之行所到之处,所问所听所见到的文化现象,受益匪浅启示深刻。

     唐宋时期,汉闽人已开始迁居雷州半岛,促进雷州半岛历史社会的改革和土著文化的发展。原先的百越族俚僚傜僮人受汉闽化属,土著文化兼容并收汉闽文化的先进性,在传承中丰富并发展了雷州文化。这是雷州话至今保存有阴阳八声调,雷州半岛的村名仍然保存有壮越语“那、调、迈、麻”等名称的原因。妈祖崇拜在雷州半岛乡村普遍存在,雷城夏江天后宫门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精辟地记述了雷州与莆田的亲缘关系,树有根水有源,人本追思仍常理。此是我调研闽南文化的初衷思绪,引发我认真地探索。

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我随团踏进福建大地,对厦门、鼓浪屿、泉州、湄洲、莆田等地考察碉研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莆田是中原文化传承发展的宝地,从这里分派八方的宗氏裔人,都不忘祖本,我们欣喜地看到各氏族宗祠都完整地保存着柱梁穿斗架式结构,屋脊为弯月型舟翘式的唐代建筑风格。名宦宅第与民居都保存着四合屋式布局,寓意藏气聚财,俗称“肥水不外流” ,这种淳朴的民俗意念十分浓重。改革开放后,莆田人生财有道发富了,在建起高楼大厦的前面,仍然保存着古老四合屋式唐代建筑的宅邸,可以体会到莆田人对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强的传统意识,可以领略到莆田文化的厚重性。

    福建莆田人迁居湛江,湛江也有类似四合屋结构的民居,农村的民居却扩为四合院式结构,这是湛江自然人文环境所营造出自然与居住协调统一的建筑风格,有其共同性也有其特殊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莆田古建文化在湛江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湛江的乡镇有很多历史文化村庄,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尤其是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有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前后左右包簾四合院等布局结构式很具地方特色,可以开辟为旅游景点。

    另外是,近代史上的西式建筑的保护。我们在厦门鼓浪屿调研时,看到一幢幢西式建筑风格的楼房,令人浮想联翩,得天独厚的鼓浪屿上保存有完整的西式建筑豪庭,为今天的文化旅游带来兴旺发达的景象。我们霞山乃湛江港湾美丽的港城,也保存有法式建筑楼宇的街道,在保护与利用上都未能很好地为文化旅游旺市打造品牌。市政府应做出规划,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充分利用现存法式建筑,在法国公使署一带海滨路、延安路、东风路设置法式建筑风情街,有效地实现保护与利用,为文化旅游旺市发挥经济作用。

二、对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

    马祖从人到神到保驾护航的海神,在海内外受到广泛性的崇拜,她随着历史时空的深远影响,已形成一种妈祖文化现象。妈祖是随着闽人迁徙雷州而带来的祖神,对妈祖虔诚的崇拜是出自对先祖的敬仰。雷州城夏江天后宫大门楹联:“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记述了妈祖海神从闽海流传粤地至雷州的缘进史以及亲缘关系。我们此次在湄洲岛考察调研,看到莆田人民政府在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雕塑妈祖宝像,建设妈祖崇拜广场,瞻仰胜地公园,充发挥了妈祖文化的优势,创新拓展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十分出色的成绩。

    在湛江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地,妈祖庙宇到处都可见到,妈祖祭祀仪式因地域民俗而同异,在历史民俗的相互共融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妈祖雷州民俗文化形式。从雷州城夏江天后宫至下岚靖海宫诗书碑廊,三十里河岸平畴,可以开辟妈姐文化田园风光游览。如此厚重的妈祖文化氛围,至今仍然是一块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胜景。硇洲岛津前天后宫三月二十三日的“拜坡” 仪式很有特色,况且硇洲岛是湛江海上的一颗明珠,结合岛上的灯塔、悬崖、浪花、旭日等景观以及海鲜产品资源,在文化旅游上都可以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
 三、海上丝路的整合展示

    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与马尾中国船政博物馆,这是地方历史专题博物馆,馆舍面积不大,但展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地方丰富的海洋文化。如今的湛江地区仍汉代之徐闻县地,一千五百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东西海岸及通明河、南渡河两岸遗存有唐宋元时期的古窑址﹙通明河的古窑址可上溯至南北朝、晋代﹚约二百座,乃南海丝绸之路货源的重地,又有无数的供给港埠,海洋文化丰富而厚重。我们至今还没有一座展示海洋文化的博物馆,在考察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馆与马尾中国船政博物馆时,我们深有感触。我们应借鉴福建的经验,尽快设立海洋文化专题博物馆。

    我们应充分发挥与利用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湛江文化强市 。

文章来源:品牌湛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