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丹
地处粤西的湛江,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有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这就是陈丹的故乡。在海边长大的他,从小就与海有缘,陈丹喜欢海,喜欢在海中弄潮的感觉,喜欢体味大海的无常。他喜欢游泳,是当地出了名的游泳高手,直到现在,他还保持每天游泳的习惯。也许就是与大海的缘分,对大海的喜爱,注定了陈丹的事业与海紧紧联在了一起。他在董事长致辞中写到:
平凡的岁月因你而精彩,遥远的梦想因你而不再飘渺。企业,一条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有过跌入波谷的阵痛;有过穿越浪尖的惊喜;有过风平浪静的闲情。不管风吹浪打,我们始终追求“闲庭信步”的境界,追求“大浪淘沙”的情怀,追求“风雨无阻”的豪迈。这是因为,我们的信念不曾改变:
为了你——我亲爱的祖国,我将义无反顾,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勇往直前;
为了你——我亲爱的客户,我将在所不惜,为实现你的梦想而只争朝夕;
为了你——我亲爱的员工,我将夜以继日,为开创你的未来而全力以赴。
他把经营企业看作是在大海中行船,表达了虽然历经风雨、酸甜苦辣,但无怨无悔、从容镇定的创业情怀,寥寥数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企业家广阔的胸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的创业激情。
商海弄潮,初显身手
在农村长大的陈丹,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勤奋、简朴、坚韧的个性。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陈丹大学毕业后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在深圳成为了一名公务员。但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并不能令陈丹满意,大海哺育的性格注定是不甘平庸的,改革开放的春天为有理想的年轻人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于是陈丹放弃了公务员工作,毅然一头扎进了商海。起初事业起步很艰难,陈丹卖过麻袋,推过三轮车。后来从事粮食贸易,陈丹每每回忆做粮食生意时,那扛着麻袋挤火车,东北冰天雪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因为做粮食贸易,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盛产粮食的东北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让一向具有典型南方人内敛、含蓄的他,性格中多了一份北方人的豪爽。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和天生对市场的敏锐,陈丹的粮食贸易做得很大,不但是在湛江有了“粮食大王”的美誉,就是在全中国粮食界也小有名气。讲义气,乐善好施的他,结识了众多的商界朋友,为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纳百川,打造企业航母
海之所以成其“大”,是因为它总是以最低的姿态,不拒绝任何一缕溪水,任何一股河流,任何一条江水。海之所以成其“宽”,是因为它总是以最谦卑的胸怀,去容纳与它相邻的每一片森林,任何一片草原,任何一寸土地。
1995年,粮食生意正如火如荼的时候,陈丹敏锐地察觉到了饲料业的巨大商机,在湛江投入巨资建立了当时全国单产最大的家禽饲料生产厂,投产当年产销两旺,并实现了赢利。同年,陈丹在海南收购一家饲料厂,注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设备改造,投入技术,抓产品质量,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建成了当时海南规模效益最好的饲料公司,市场份额一度达到50%以上,跃居海南第一位。
1998年,中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了转型期,由原来的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向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市场对高科技含量的水产饲料需求旺盛,水产行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陈丹当机立断,投资5000万,通过招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在湛江建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特种饲料生产厂,由于他视质量为恒兴人的生命和尊严,注重科研和人才,狠抓内部管理,恒兴集团第一家水产饲料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大家知道,中国海岸线长,海水养殖的市场潜力巨大,因此,陈丹经过周密的分析和认真研究,形成了围绕水产业为主线,聚焦“种养、饲料和水产加工”三大板块,向沿海发展的“沿海水产战略”。从2000年-2008年间,他不失时机地在广西北海、浙江嘉善、江苏盐城、广东珠海、江门、广州花都、海南等沿海地区共兴建了10家规模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形成了年加工200万吨饲料的生产能力,建立了自己的梦想的“饲料王国”。
随着陈丹对水产行业的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意识到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种苗和养殖是水产业非常重要的环节,种苗的技术含量高,中国这方面的基础薄弱,种苗的发展能有效带动饲料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谁控制了种苗的核心技术,谁就占据了行业的制高点,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2001年,陈丹重拳出击,争取到国家“863计划”项目,投资上亿在东海岛建立“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进行优良水产种苗的培育,为养殖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虾苗和鱼苗。按照陈丹的布局,水产饲料厂建到哪里,种苗基地就设在那里,形成相互的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到目前为止,陈丹已经在海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汕头等地区建立了数十家种苗基地。在公司的战略中,养殖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方面可以为公司饲料做试验,另一方面为养殖户做示范,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公司目前拥有养殖基地十多个,其中规模最大的地处湛江徐闻的南部海岸养殖基地,拥有近万亩的鱼塘和虾塘,配备先进的养殖设备,技术力量雄厚,为大量的中外客商提供了学习、考察、交流的平台,连欧美的客户参观后都树起大拇指,连声叫好。养殖基地还每年向国内外市场投放大量的优质鱼、虾产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水产品深加工是水产业中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一环,这一直是陈丹渴望涉足的领域,机会终于在2003年到来。陈丹在湛江投资过亿元建立了高标准的水产加工厂,年加工能力6万吨,是目前中国水产加工单厂产能最大的企业。进口当时最先进的设备,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质量体系认证,产品打入了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公司专门设立了生产现场即时监控室,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即时的监控,并与商检联网,方便商检部门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检查。目前,陈丹在北海、肇庆、海南、湛江等地区有四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鱼、虾等水产15万多吨。
另外,为了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陈丹还成立了油脂加工、包装生产、饲料机械设备加工等多家配套企业,为企业核心产业进行产业配套。还拥有种猪试验场、种鸡试验场和综合试验场等多个科研用基地。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陈丹旗下的恒兴集团形成了集原料贸易、种苗培育、养殖、饲料加工、饲料销售、水产品加工、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贯穿了水产业整个产业链,实现了种苗养殖、饲料和水产加工三大板块的整合和联动。目前集团下属企业实体近40家,年产值近60亿,资产30多亿,员工近10000人,企业遍布辽宁、浙江、江苏、广西、海南、广东等沿海各地。恒兴牌商标被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还诞生了两个中国名牌产品。在陈丹的领航下,恒兴集团这艘“水产航母”已具雏形,正遨游在湛蓝的海洋。
陈丹从无到有,企业从小到大,取得的骄人业绩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他从来也没有标榜自己如何了不起。他经常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有的人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学得快些,并付诸行动。因此,做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一个人要有胸怀,要吸收好别人好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要善于使用人才,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他说:开始做饲料,自己并不懂行,都是向同行学习,使用专业人才,跟员工一起干出来的。
陈丹建厂之初就特别重视产品质量,并不遗余力地在员工中倡导“产品质量是恒兴人的人格和尊严”的观念,投入重金聘请专业咨询公司为饲料厂建立现场管理体系,按照“精益生产”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建立严格的生产管理办法,通过生产过程保证产品的质量。他常说: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如今生产车间的“5S管理”和“看板管理”已深入人心。他把控制生产成本的重点放在油耗、电耗和产品一次合格率上等指标上,以行业最低成本为标杆,在产品优质的情况下,控制产品的成本,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陈丹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是行业出了名的“科技迷”,他聘请了中国水产界众多有名的专家为常年顾问,还与国外的如美国夏威夷大学和国内的中国海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实行校企合作,发挥高校在科研上的优势,企业为高校提供基地和资源,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集团还成立研究院,负责集团科研的规划和运营,下属的检测中心配备了国际领先的设备,和专业的实验人员,获得国家认可的实验室称号,恒兴集团的科研实力居行业领先地位。恒兴集团也因此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计划”的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也落户恒兴,还是中国饲料技术标准委员会水产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单位,为制定水产饲料的国家标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陈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不管业务多忙,每个月他都会抽时间跑市场,去到经销商,去到养殖户,体验基层民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在当年年14号台风“黑格比”袭击湛江后,陈丹带领公司主要负责人走访了吴川、坡头、遂溪、雷州、廉江重灾区,看到一片片变成废墟的虾塘,看到一张张无奈的脸,陈丹神情凝重,当即吩咐身边的部门负责人要作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尽最大努力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遂溪一受灾虾农握着陈丹的手,激动得只知道连声说“谢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激。他经常告诫公司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在基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在基层,坐在办公室是不能做好经营管理的。由于他掌握着市场的一手信息,因此作决策快而准确,总能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并且富有前瞻性。
陈丹喜欢学习,每个月坚持读5-6本书,经常在会上将学习到的东西分享给员工。他不但自己学习,还将公司每年的销售收入的2%作为员工培训费用,送一批批管理人员到高校进修技术与管理课程。邀请有专长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到企业给员工培训,公司形成了纵向按岗位、横向按层级、动态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立体式”的培训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企业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陈丹还组织有关人员到同行优秀企业参观考察,交流经验,实现同行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陈丹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广纳人才,广结善缘,兼收并蓄,成就了今天的基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陈丹个人成长和恒兴集团发展的真实写照,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哪怕是一叶小舟,也有可能变成一艘乘风破浪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