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雷州石狗被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湛江市文广新局制定了《雷州石狗的保护实施方案》并与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签订《任务书》,湛江市人民政府拨给保护资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雷州石狗实施有效的保护。2007年12月,雷州石狗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亲自参与雷州石狗的征集、普查、申报项目名录和原生态的保护工作,对雷州石狗有所认识,撰写了《雷州石狗》一书及负责执行编辑《雷州半岛石狗图录》三册集与《雷州石狗文化研究文集》,在《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岭南文史》《广东文物》《雷州文史》《星岛日报》《湛江日报》《雷州报》等报刊登载发表对雷州石狗文化研究的论文。但只限于雷州半岛石狗的调研,而对雷州半岛之外的其他地域的石狗探讨则相对较浅。我一旦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时,就十分留意观察街道、村口或巷陌桥道要冲之处是否安置有像石狗的避邪物,或询问邻近居民对避邪物的称谓,作为不同地域民俗共同性与称谓殊异的考研,继续深入研究雷州石狗民俗文化的内涵。
雷州石狗的文化内涵
雷州石狗的造型虽然类别多样,雷州人自古以来都称之为“石狗”,其造型上也雕刻有“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敕令石敢当”或“大王”等字样,虽有民俗“厌禳”的共同性,但称谓不同,正体现了地方的独特性。况且,雷州石狗民俗经过历史发展的演化,具有“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司仪宠物”的文化底蕴。这与福建“石敢当”单一的“厌禳”相对比,内涵文化就十分厚重了。
雷州半岛古时为百越族人聚居之地,明庄元贞《雷祖志》记载:“州旧有猺獞峒獠与黎……”,①又记雷祖陈文玉任州刺史时各部族“遂自相率归峒远去矣,至莅任日,猺老獞老复来贡献方物。”至隋唐之时,雷州半岛仍有猺﹙瑶﹚、獠﹙僚﹚、獞﹙僮﹚、狸﹙俚、黎﹚人聚居。 于此可论证狗亦为聚居雷州半岛百越族狸猺獠獞人的图腾。因之,这些百越族狸猺獠獞的文字都加有“犬”旁,这是他们以犬为图腾的遗传符号。
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丘振声《壮族图腾考》第六章中记述:“凌纯声《畲族图腾文化的研究》说:台湾高山族太么﹙Tayal﹚人,也‘有以犬为祖先的传说’。显然,壮、黎、傣以及高山族以狗为图腾,来自同一的源头。因为年代久远,这方面的具体情形已不大可考,只能从百越族的各个支系去探求其历史面貌。” 丘振声先生引用《汉书·南蛮传》中记载高辛氏许女妻槃瓠的故事,并以宋人朱辅《溪蛮丛笑·叶浅序》述说:“五溪蛮,皆槃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僮、曰仡佬。风俗气习,大抵相似。”②证实狗为南蛮夷族苗、瑶、僚、僮、仡佬、太么人的图腾。古代的雷州半岛聚居有百越族狸猺獠獞人,他们与太么人有共同对狗图腾的崇拜。
雷州石狗具有“呈祥报喜”的民俗文化,源之明庄元贞《雷祖志》记载:“珙业捕猎,养有九耳异犬,耳有灵机。每出猎,皆卜诸犬之耳。一耳动则获一兽,二耳动则获二兽,获兽多寡,与耳动之数相应,不少爽焉。至陈朝太建二年辛卯九月初一日出猎,而犬之九耳俱动。陈氏喜曰:‘今必大获矣’。鸣其邻十余人,共随犬往,至州北五里东,地名乌仑山,有丛棘密绕。犬自晨吠至日昃,无一兽出。猎人奇之,伐木而视。犬挖地开获一大卵,围有尺余,壳色青碧,众俱不知何物。陈氏抱而归家。次早,乌云忽作,风雨雷电交至。陈氏大恐,置卵于庭,盛以小桌。遂为霹雳所开,内出男子,两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陈氏将男子与卵壳禀明州官,官收卵壳寄库,男子交还陈氏养育,名曰‘文玉’。”③狗耳呈祥报喜,陈珙喜得贵子。雷州石狗雕刻有硕大的生殖器,是古代雷州先民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载体,传发至南朝狗耳呈祥雷祖陈文玉诞降。
宋代以后,雷州石狗从“呈祥报喜”演变为 “守护神灵” ,仍然雕刻有生殖器,蕴藏着“呈祥报喜”的内涵,但它主要民俗功能是保境安民的守护作用。雷州石狗刻有“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敕令石敢当”或“大王”等字样,普遍安置在村路、巷头、门旁、坡地、水口、墓地与祠庙大门前,起着“守护神灵”的镇煞驱邪作用,雷州石狗之所以广泛性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雷州的石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咧着笑口,造型纹饰富有历史社会的文明特征,具有“司仪宠物”的民俗风尚之底蕴。雷州石狗大的高1.5米、重达1000多斤,小的高10多厘米、重约2斤,广泛地分布于城乡村镇,数量之多,是任何地域不可比的,这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